秦汉
秦 (前221 - 前207)¶
17. 秦国崛起¶
18. 秦始皇统一中国¶
西汉 (前202 - 8)¶
19. 楚汉战争¶
20. 郡国并行¶
21. 文景之治¶
22. 汉武帝¶
23. 两汉经学¶
将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是一种传统,最早从汉朝开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勒石刻经、束碑垂范。
公元前195年冬季,刘邦来到曲阜孔陵来祭孔,刘邦在没有成为皇帝前,十分鄙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儒家是陈腐的。但这次,刘邦以最隆重的方式祭奠孔子,献上太牢厚礼(全牛 全猪 全羊)。刘邦祭孔开了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
刘邦对待儒家态度的噶变,与儒生叔孙通有很大关系。叔孙通在楚汉战争时带领一百多弟子投奔刘邦,此时刘邦对他没有多少好感,此后三年叔孙通谨小慎微,没有推荐一位儒生,然而推荐了很多冲锋陷阵的武人。刘邦以一介布衣起家,当皇帝后身边将相也多不懂礼仪,在朝上饮酒争功。叔孙通进言要制定朝拜礼仪来规范大臣的言行,于刘邦这无异于雪中送炭,当即批准。礼成当天,场面宏大,秩序井然,刘邦第一次感觉到身为皇帝的尊贵,也感受到礼仪制度的重要。从此刘邦逐渐意识到儒学在政治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儒学由此在汉朝廷占据了一席之地。
公元前195年,刘邦打败最后一个异姓王英布,祭祀孔子。此时的儒学还远未成为最受尊崇的经学,甚至连重要的典籍都不容易找到。秦统一后以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项羽军队进入咸阳烧了秦的宫室后,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等百家之言也在大火中灰飞烟灭。汉王朝初建时,文化上一片荒芜。
汉承秦制,刘邦在世时东征西讨,连秦朝严禁民间藏书的法令都没有废除,直到刘邦死后三年多,汉惠帝才废除挟书律,又过了六年汉文帝废除诽谤妖言之罪,开始大幅度地包容各种流派,鼓励学术发展,同时大收典籍,广开献书之路。除墨家已在秦末衰微,先秦时期活跃在政治文化舞台的儒家、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等各种学说在汉初并立。尤其是儒家,在经过秦朝压制后,急欲重振,实现救济苍生、治理社稷的抱负,然而天下之大,可以找到的经书少之又少。
《书》即《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记载着从尧舜禹到东周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承载着先秦圣贤的言行和智慧。在汉代,由周公和孔子留下的儒家旧典演化为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然而在汉初,《乐》已完全消失,就连《书》都很难找寻。为保存儒家经典,东汉熹平四年(175年),朝廷下令,把经过官方审定的经书,用隶体的形式刊刻在四十八块石碑上,作为读书人的标准教材,这就是东汉著名经学家蔡邕书写的熹平石经。每块石碑高一丈,宽四尺,矗立在京师洛阳太师江堂东侧。今日一部分存放在碑林博物馆,一部分收藏在上海博物馆。
汉初,儒家虽然受到一定程度重视,但在常年战乱、土地荒芜、社会矛盾加剧的国情下,道家的无为思想更符合当时的条件,因此占据了主导地位。汉代道家和先秦时有区别,是无为而无不为,对社会政治有一定干预,也称为新道家。从刘邦到汉景帝,汉朝统治者一直执行与民休息的国策。文景之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道家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但文景盛世中也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尤其是社会风俗的败坏,贾谊上《治安策》,希望汉文帝能重视礼义教化,汉文帝只部分采纳了他的意见,总体还是以黄老为主,贾谊受到丞相周勃、太尉灌婴等人的极力抵制,很快被排挤到地方,英年早逝,仅三十二岁。汉景帝时,曾向伏生学习《尚书》的晁错明确提出了削藩建议,取得汉景帝支持,由此却引发了七国之乱。到此时,很多社会问题已经不能用与民休息的政策来解决。
到汉武帝时,积累的社会矛盾已成爆发之势,从黄老学说转向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说成为必然。前140年,汉武帝采纳丞相卫绾的建议,凡是学习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学说的人,不能被推举做官。前136年,汉武帝下令置诗 书 礼 易 春秋 五经博士。西汉大儒董仲舒走上了历史舞台,曾发愤闭门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为了刻苦研究,竟有三年不窥园的佳话。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吸收法家 道家 阴阳家思想,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董仲舒是汉代经学奠基人,儒学转变为经学,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也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前134年,可以完全做主的汉武帝下诏征求大道之要、治论之极,董仲舒马上回应,以贤良对策,汉武帝连问三策,询问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治理国家的政术和天人感应的问题,董仲舒连答三章,直指当时社会的核心问题。董仲舒三章中提出的影响最大的建议是独尊儒术,汉武帝听取后将不治儒学的博士全部罢黜。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还第一次提出了立太学以教于国的主张,通过国家办学的方式培养接受经学教育的人才。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作为真正官方学堂发展起来始于汉武帝。
与董仲舒同时代的儒生公孙弘同样得到汉武帝重用,他出身布衣,被破格提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任命为丞相的经师,他的才干以实用著称,他的政治思想有明显的儒法合流的倾向,他将董仲舒的建议付诸实施,向汉武帝建议建立学校制度,以儒家经典为太学教育统一教材,开设经义考试,为各级部门提供官吏人才,由此把经学和官禄之学联系起来,为经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经学传承十分讲究,门派严格,传袭讲究。汉代经师大都一生专攻一经,即皓首穷经,这种执着的精神、朴拙的态度,也是后世把汉学称为朴学的原因。西汉时经师多是以平民入仕,到了东汉,平民入仕的经师经过数代后,已成为世家豪族。经学被这些累世把持一种经典的大家族垄断,这些家族不光在政治上把握权力,经济上成为豪门,而且还拥有统治思想和社会道德的话语权。孔子拥有了圣人和素王的地位,被描述为在天廷的神人。
经学也成为谶纬化的儒学,谶纬作为神学预言,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汉代经学地位提高,就产生了傍依、比附经义的纬书,用谶纬解经开启了经学神秘化和庸俗化的大门。纬书内容大多放荡不羁,有很多神话色彩。不过,两汉经学最重要的特点,是通经致用,他们广泛融合,汲取各家所长,由此丰富经学,并致礼与王朝的治理。 经学家用阴阳五行理论,改造先秦儒学,创造出阴阳灾异论,借以限制皇权,规范帝王行为。他们认为皇帝的行为符合天道,天会出现祥瑞,不符合天道,就会降下灾异。天子作为皇帝的一个称号,就是这时经学家的创造。
在董仲舒提出以仁德礼义为主,刑罚为辅的治国方针后,汉代经学家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理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 义 礼 智 信",对这些观点的论述起于此,而三纲五常的连用则在宋朝朱熹时。
经学虽然在武帝后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指用汉代隶书写就,被列为官学系统的儒家经书。然而从西汉末年开始,今文经学受到古文经学的挑战,古文经学指未得列于中央官学的,或藏于皇家密室,或流传于民间的儒家经书。古文经学以尊崇周公来压制今文经对孔子的崇拜。某种程度上,古文经的兴起制止了今文经学将经学神圣化的趋势。到东汉后期,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呈并列状态。同时,有识之士开始不再纠缠于争论,而是兼治今古文,在融合中寻求发展。东汉后期,经学大师郑玄出现,他力求融合今文经和古文经,编注儒家经典,经学也就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
经学虽然脱胎于儒学,但其文化渊源的多重性,似乎暗合了《易经-系辞》"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道理。经学从道家学说中化用了道的概念,道被社会化和实用化,使无为成为无不为;借用了法家的国家学说,弥补了自身对君主权威和对国家制度认知的缺失;从墨家汲取了天德 天意 小康与大同等理论,为皇权合理性进行辩护,作为理想社会的设定。
儒学是一种社会学说,被汉代政府采用后变为了一种政治学说,变成了经世治邦的学问,吸收了百家学说的一些优点。
经学虽然有过神圣化、庸俗化的倾向,也有诛心一样的道德强制,但是其强烈的现实关怀,经世致用的特征,自我批判的精神,都彰显了其学术流派的本质,并对中国社会发展体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
24. 昭宣政治¶
汉武帝晚年,汉朝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外患没有完全消除,内部接连不断,频繁爆发农民起义。谁能够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随着汉武帝的黯然离世,大汉王朝迎来了另一个重要时期,昭宣时代。
巫蛊之祸¶
公元前91年,大汉王朝在汉武帝统治下走过了49个春秋,汉武帝已是七旬老人,时常将国事托付太子刘据。刘据是汉武帝长子,很小便被立为太子,深受武帝喜爱。然而,就在汉武帝又一次出宫养病时,发生了一件倾动朝野的大事 —— 巫蛊之祸。
巫蛊术,是巫师通过诅咒、射木偶人和毒蛊等方式企图使仇人罹祸的巫术,这种巫术在西汉很流行,汉武帝对此也深信不疑。江充是有名的酷吏,素与太子不和,于是进谗言道宫中有人用巫蛊术诅咒汉武帝,武帝命其彻查。江充命人在太子宫中偷偷埋下木人,假装发现。太子恐惧,他不甘心蒙冤等死,逮捕并杀死江充,发兵自保。汉武帝大怒,命丞相率大军讨伐,激战五日,太子兵败逃出长安,最终自杀,他的母亲卫皇后也被迫自杀。
巫蛊之祸发生在汉王朝的统治中心,被牵连杀害者多达数万,影响所及动摇着汉帝国的根本。汉武帝通过这次事件可能才真正意识到在汉朝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很多的社会矛盾。经过多方调查,汉武帝获悉太子是被逼上绝路的,悲痛万分。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匈奴入侵边境,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七万大军反击,纵兵深入最终孤立无援,兵败投降。武帝从未遭受过如此惨痛的失败。
同时,国内局势也十分严峻,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虚弱,各地频繁爆发农民起义,朝廷忙于应对,疲于奔命。汉帝国陷入重重危机,汉武帝不得不对多年的执政方略进行反思。恰在此时,桑弘羊建议征发戍卒到轮台屯田,汉武帝下达了著名的"轮台诏",批评桑弘羊的建议是扰乱天下,给百姓增加负担,对百姓毫无好处。 他对自己以前的政策进行深刻反思和检讨: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是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轮台诏称得上是汉武帝最后岁月的治国新纲领。
汉昭帝¶
轮台诏明确了新的治国思路,让政策回归休养生息,富国养民。同时年迈的汉武帝还要尽快选定接班人,可剩下的皇子不是年幼就是节行有亏,让汉武帝左右为难。汉武帝病重前,令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等于宣示天下他要立八岁幼子刘弗陵 (汉昭帝)为帝,以霍光为首辅大臣辅政。汉武帝临终前,拜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上官桀为左将军,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四人共同辅佐少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霍光将带领其他三位大臣,肩负着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一同开启昭宣时代。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汉武帝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在遗诏中写道,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汉武帝死后长眠于茂陵。
昭帝即位最初几年,除了应对突发事件实行一些惠政外,国家少事。霍光经历了武帝晚年的政治转折,无论是从他的个性还是观念出发,他都会选择忠实地执行武帝晚年的与民休息国策,但这与以桑弘羊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有着严重分歧。
桑弘羊曾在汉武帝任下推行全面经济改革,将盐和铁收归国有,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改革在很短时间内使得濒于崩溃的汉朝经济得以恢复,国库再次充实,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保证了对匈战争的保障。但桑弘羊改革也有诸多弊端,比如生产铁器质量不高、售价过高、官吏强迫农民购买等问题。改革推行十余年后,这些弊病日益突显,百姓怨声载道,地主、官僚、贵族和商贾也强烈不满。霍光掌权后,为了缓解国家矛盾,主张对工商业放松一些,而桑弘羊则主张严管。
为了在统治阶级内部达成一致,霍光听取同僚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举贤良文学之士询问百姓疾苦,为一场即将召开的朝廷会议做准备。公元前81年二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贤良人士和朝廷大臣齐聚长安,共同讨论治国良策。 会上辩论异常激烈,御史大夫桑弘羊成为众矢之的,武帝推行的盐铁国营、酒榷(古代政府所行的酒类专卖制度)、均输等经济管制政策被猛烈抨击,贤良之士历数其弊端,认为这是与民争利,是造成百姓贫穷困苦的根源,会议史称"盐铁会议"。
盐铁会议五个月后,朝廷颁布一个决定,废除酒专卖和关内铁官。盐铁会议也埋下了桑弘羊和霍光决裂的隐患。桑弘羊是极聪明且自信的人,始终坚信积极有为的方针是正确的,难以接受霍光采取的无为政策。此外上官桀和燕王刘旦等人也对霍光不满,很快这些人便勾结在一起要除掉霍光。 一天,霍光出宫休沐,一封燕王旦的上书趁机递交到昭帝手上,举报霍光出宫检兵可能要篡夺皇位,要皇帝马上召燕王入京保护,昭帝立刻识破这封信是伪造的。此计不成,策划由长公主设宴邀请霍光,设伏杀霍光废昭帝。后阴谋泄露,长公主和刘旦自杀,其余参与者全部被灭族。
昭帝18岁在未央宫加元服,即举行成人仪式。昭帝成年后继续将政事委任霍光,霍光继续与民休息。然而三年后,二十一岁的昭帝猝然病逝。昭帝十三年的短暂执政时光里,基本扭转了汉武帝晚年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为昭宣中兴打下了良好基础。
汉宣帝¶
昭帝无子,霍光和大臣商议立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生活奢靡,且急于摆脱霍光控制,霍光与几位重臣密谋后,上奏皇太后废除刘贺。昌邑王在位仅二十七天。
武帝子孙凋零,可供选择的不多。这时流落民间的刘据之孙刘病已进入了霍光视野。巫蛊之乱后,刘据妻妾子女均被杀,当时刘病已刚出生几个月,被收系狱中。在女囚喂养下历经磨难活了下来,昭帝时承认了他的身份。公元前74年七月,命运多舛的少主被迎入未央宫,是为汉宣帝刘询,汉朝第十个皇帝。
不过此时的汉宣帝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对霍光表现得唯唯诺诺。汉宣帝势力孤单,没有亲戚和党羽的支持,宣帝的政治命运完全掌握在霍光手里。宣帝入朝后第二年正月,霍光表示要归政皇帝,宣帝谦让表示一切仍需委任大将军,结果一切如昭帝时一样。凡事先向霍光汇报,然后再向宣帝上奏。 此时霍光已经权倾朝野,他对汉室忠心耿耿,但权力欲和控制欲很强。他一方面牢牢控制朝政,另一方面大肆封赏提拔自己的亲属。"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牢牢把持朝政二十年后,公元前68年三月,霍光病逝。霍光不负汉武帝嘱托,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使国家平稳过渡稳定发展。霍光死后宣帝以堪比帝王的葬仪将他安葬在茂陵,长伴汉武帝身边。 霍光死后,汉宣帝宣布亲政,他逐步削弱霍家人的权势,这让霍家人坐立不安。情急之下,霍家人决定铤而走险,密谋毒死汉宣帝。公元前66年,宣帝以谋反罪将霍氏一族灭族。
汉武帝定下的基调,霍光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被汉宣帝延续并发扬光大。在其二十五年的统治中,政治清明、重视教化,汉王朝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考古发现,汉宣帝是继汉高祖刘邦后,陪葬墓最多的皇帝。
汉宣帝一改武帝以来严刑峻法的做法,提倡省法制、宽刑罚。为了鼓励孝道,宣帝下诏,子女包庇父母、妻子包庇丈夫、孙子包庇祖父母罪行的,都不予治罪。为方便百姓避讳,汉宣帝将名字由病已改为询,先后十次下令大赦天下。同时汉宣帝延续了昭帝时期轻徭薄赋、劝民农桑的政策。宣帝统治后期,国内经济繁荣,农业连年丰收,谷价创历年来最低,并设常平仓。谷价低时加价买入,饥荒时原价售出。
宣帝也知道政策需要靠循吏去帮他执行,所谓循吏,即清廉而又有能力的地方主官。汉书循吏传收录六人,五人出现在宣帝时期。宣帝认为治政关键在于吏治,吏治关键在于地方官。他反对频繁调换郡太守,认为这样百姓才会有安定感。
宣帝也并未一味实行仁政,在官僚豪强势力盘踞的地区,重用以刑罚除名的能吏。赵广汉即是宣帝时期能吏之一,上任颍川几个月就诛杀首恶,担任京兆尹时,他也是第一个敢向霍家开刀的。霍光女儿当时是皇后,向宣帝哭诉,宣帝顾及皇后面子,只得下诏责备赵广汉。宣帝晚年,曾与后来的元帝、太子刘奭闲聊,刘奭批评宣帝持刑太深,认为宜用儒生,宣帝勃然作色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公元前49年年底,宣帝病逝于未央宫,结束了二十五年的统治。汉宣帝被后代追尊为中宗,是除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外,第四位有庙号的皇帝。汉宣帝时对内轻徭薄赋,对外安定边疆,正式将西域纳入西汉版图。汉宣帝和他的前任汉昭帝共治政三十八年,后代历史学家称之为昭宣中兴。从积极有为到修养生息,汉王朝的统治者艰难地抉择着历史的方向。
昭宣时代为历史勾勒出一个强悍王朝的温和背影。
新 (8 - 23)¶
25. 王莽改制¶
东汉 (25 - 220)¶
定都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