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魏晋

三国 (220 - 280)

  • 魏(220 - 266): 定都洛阳
  • 蜀(221 - 263): 定都成都
  • 吴(229 - 280): 定都建业(今南京)

30. 三国鼎立


31. 诸葛亮治蜀


西晋 (266 - 316)


32. 两晋统一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急召司马懿回洛阳,将太子曹芳托付给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曹爽主政,司马懿掌握军权,曹爽不放心,将司马懿提为太傅,实则夺去军权,司马懿则以退为进,称病回家,曹爽则放松了警惕。

高平陵之变:公元249年正月,曹爽连同三个弟弟陪曹芳出城祭扫皇陵,司马懿发动了蓄谋已久布置严密的政变,迅速控制了朝廷武库等一切要害部门,并以太后名义宣布了曹爽诸多罪名。 曹爽迟疑不决,最后选择了认罪投降,很快以谋反大逆之罪被诛灭三族。 自此,魏国大权落入了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任大将军。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帝,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继续掌握大权。 曹髦率领几百侍卫讨伐司马昭,身死,曹氏最后一次反抗以失败告终。

司马昭先灭蜀汉,再灭东吴。 263年,邓艾率人穿越阴平山区,奇袭江油,蜀国再无险可守,刘禅投降,蜀国灭。 司马昭死后,儿子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公元266年,司马炎逼迫小皇帝曹奂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晋,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

晋武帝决定暂时搁置伐吴,巩固司马氏政权, 吴主孙皓暴虐,279年十一月,西晋王濬(jùn)等人率兵分六路伐吴,280年,东吴灭亡。

灭了东吴之后,晋武帝认为已太平无事,命令各州郡不再保留军队,效仿周朝把土地分配给皇家成员。 士族是西晋王朝维持统治的阶级基础,西晋建国后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保护士族利益和巩固自身专制统治为前提而展开的。 晋武帝把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推向极致,给与世家大族优厚的待遇,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晋武帝太康年间,社会的安定和丰富的物质供给,使西晋呈现出太康盛世,一个纸醉金迷的时代开始了。

晋武帝一统天下后,整天游乐宴饮,乘羊拉的车出游,羊停在哪里就在哪里吃住。宫女们将竹叶插在门上,用盐水洒地,来吸引皇帝羊车。 世家豪族攀比之风盛行,达官显贵们继承了曹魏时兴起的清谈之风,官场糜烂,清谈盛行,很快把西晋推向衰落,各封国的军队成为了潜在的祸端。

晋武帝为了镇压异姓功臣和吴蜀势力,使用分封制,分封了二十七个皇室宗亲为王,这些王可以拥有军队,埋下了祸端。

290年,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皇室大权落在了皇后贾南风手里,她的恶性引起了诸王和朝臣的不满。 300年,赵王司马伦起兵入京,杀死贾南风,拉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291 - 306年,先后八个王加入争夺权力的混战,即“八王之乱”,严重削弱了西晋王朝的力量,造成了黄河流域严重的经济破坏,为北方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创造了机会。

匈奴贵族刘渊趁乱跑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五部匈奴推举其为大单于,304年,刘渊建立汉国,史称前赵/汉赵。 从刘渊开始百余年间,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先后建立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和中原王朝对峙,即“五胡乱华”。

随着刘渊势力的壮大,各地起师的队伍纷纷投入其账下,其中包括奴隶出身的羯族人石勒。 311年,石勒在宁平城展开大屠杀,316年前赵攻克长安,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求降,大批中原士族和民众南迁。此时的北方已经成为游牧民族纷争的历史舞台,中国再次陷入分裂的漫漫长夜,持续了将近300年,直到隋王朝再度统一。


33. 魏晋风度

公元263年,洛阳东面马市刑场,嵇康被杀。距离洛阳一百多公里的云台山,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 等七位常在此聚会,即“竹林七贤”。 正始元年,少主曹芳即位,正始十年,高平陵之变,随后的政治清洗中数千人被杀,士人恐惧而避难。

,是西周等级社会秩序下的最后一级贵族,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动中,士阶层瓦解,社会身份已经非常复杂,他们虽然已经不再是贵族,但仍然保留着士的称呼,保留着学习掌握各种专门技艺的传统,构成当时的知识群体。 士在军事上可任作战骨干,政治上任中下级官吏,文化上学得古今知识,往往有政治抱负,有责任感。 春秋战国时期的荣启期和此时的竹林七贤,均属于士的范畴。 到了汉代,儒学成了社会主流,儒士构成了主要的知识群体,他们大多数人秉承儒家思想,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忧患意识。 东汉末年,超纲大坏,儒家士大夫不满现状,通过品评人物来推荐人才、批评时政,被称为清议。 名士孔融就因批评曹操而被满门抄斩。

政治的残酷,促使士人退而思考宇宙、人生与社会的本源,曹魏时器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一批名士,倚重老子、易经、庄子为文献骨架,会通儒、道,开创了玄学思想。 他们追问本与末、有与无、体与用、性与情等天人之际的各种问题。玄学家是带着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切感受,全身心地投入这场讨论的。 他们借用清谈的形式,围绕着这些问题发表的看法,与其说是对纯粹思辨哲学的冷静思考,不如说是对合理社会存在的热烈追求。 借助玄学与清谈,士大夫既能保持高尚的气节,又能担负起士的责任。 玄学推进了中国人的思维水平,使理论上的彻底性,理性化、规范化的程度都大大提高。 嵇康所提“越名教而任自然”是魏晋时期最富代表性的口号。这是明确反对司马氏集团的,因为司马氏集团推行的是名教,即以名立教,立各种符合儒家规范的名来作为教化。

然而随着曹氏和司马氏斗争的白热化,士人已无法置身事外。必须选择继续支持曹氏还是转而投靠司马氏。 钟会就是依附司马氏的代表,但嵇康仍选择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嵇康是打铁高手。 迫于政治压力,竹林名士们逐渐离开竹林,回到朝廷。 嵇康,《声无哀乐论》,声音没有喜怒哀乐,情绪是人所加上去的,崇尚自然,要求名教服从于自然。 吕巽、吕安兄弟反目成仇,嵇康因曾帮他们调停而被牵连,司马昭将嵇康和吕安一并处以死刑。 嵇康死后葬在出身地安徽石弓山。

西晋时,王衍等身居要职的人不专心治国却把玄学作为第一要务,清谈误国。 西晋末年,许多官场中人借清谈全身避祸、装点名士风度,造成整个朝廷矜高浮诞的风气。 王衍不问政事,就是个典型的官僚玄学家。 统一中国短短三十六年的西晋也在不合时宜的清谈中宣告灭亡。

东晋时期的魏晋玄学名士,以王羲之为代表。曲水流觞,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谢安也在当时的兰亭聚会中。 谢安年少时崇尚清谈,对仕途漠不关心,后来因谢家朝中人物尽数凋零,谢安才回到朝中主持大局。 谢安担任总指挥的淝水之战为东晋赢得了几十年的安稳与和平。 东晋,玄学在儒与道之间有了更好地交融,名教与自然在名士身上诠释地更为和谐。


东晋 (317 - 420)


34. 门阀政治

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人口开始迁徙南方,过程整整延续了两百多年。移民人群中包括琅琊王司马睿和北方世家大族领袖王导,他们的到来改变了中国历史,他们共同建立的政权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政治模式 —— 东晋门阀政治。

西晋建立不久,就发生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于是西晋执政者东海王司马越开始考虑退路,着力经营江南。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南下建业,为西晋建立后方基地。 司马睿初到江南并没有打开局面,初到建康一个多月,没有一个地方名流前来拜访。司马睿并不是皇室正统,是司马家族的旁支,只是司马懿曾孙。

司马懿曾因《玄石图》中一句“牛继马后”的谶语,而杀死手下一名名叫牛金的将领。但有史料记载司马睿是母亲夏侯氏和一个姓牛的小吏所生。这个故事随着司马睿的到来也传遍了建康,南方世家大族瞧不起这样出身的司马睿,同样瞧不起一起来的北方世家大族。

王导深知此时需要一个核心力量来团结各方势力,他意识到必须立起司马皇室的大旗,因此选择与其关系密切的琅琊王司马睿。司马睿父亲司马伷是接收孙皓投降的,在江南看来是灭国仇人。 王导和族兄王敦商议,安排三月三当天司马睿以浩大排场出游,树立起了司马睿的威信,拉拢了一些南方士族。门阀联姻也是巩固南北方士族关系的重要手段,王羲之“东床快婿”便是太尉郗(xī)鉴向王导求亲。

当时东晋流传《百家谱》,这一百多个家族构成了东晋门阀政治的基础,形成了门阀士族。 对于初到江东的北方士族,迫切要解决的是生计问题,而其关键就是土地,当时的土地大多由当地的大族所有。 面对北方士族的争夺,南方士族曾密谋造反,但以失败告终。但北方世家大族也感受到了恐慌,对南方士族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王导自己放下架子主动和南方人接近,让出一些朝廷位置给南方人。 王导主持推行侨州郡县制度,政府为移民专门设置和原籍同名的郡县,只是在名字前往往冠以南字来区分。

南方士族要么接受北方其他民族的统治,要么接受与其有恩怨但同为汉人的司马氏统治,最终自然地域矛盾让步于民族矛盾。 316年,长安城破,晋愍帝出降。司马睿并没有急于称帝,仅仅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 司马睿知道,自己必须得到所有世家大族的拥护,才能登上帝位。 318年,晋愍帝司马邺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建康,王导等大臣劝进,四十三岁的司马睿正式登基为帝,改元太兴,是为晋元帝

晋元帝在政治上完全依赖王导,军事上完全依赖王敦,形成“王与马共治天下”的局面。特殊的政治模式也为东晋的各种政治矛盾埋下了伏笔。 司马睿权力欲开始膨胀,为了强化皇权,开始重用自己的亲信,任命刁协为尚书令等。 322年,镇守荆州的王敦起兵,以诛除刁协、刘隗(wěi)为名,兵锋直指建康,刘隗等人抵抗失败,刘隗逃到北方投奔石勒,这次兵变以琅琊王氏的胜利告终。 王敦的权力欲望也开始膨胀,元帝死后,晋明帝司马绍即位,王敦更是肆意妄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324年,王敦再次密谋起兵,欲取代司马绍做皇帝。不过这次,王导选择站在皇权这边,因为这样会打破司马氏和江东士族之间的平衡。 之间的起兵是对司马睿打压王家势力的反抗,但这次是想彻底的取代司马氏,而司马氏在当时是有大义名分的。

“江左大镇,莫过荆扬”,上游的荆州和下游的扬州是当时的重镇。 东晋百年,司马氏皇帝始终不振,内外大权俱操于世家大族之手。王氏之后,政权分别为庾氏家族和桓氏家族所把持。荆扬二州始终为王庾桓谢四大家族控制。东晋权臣篡位皆起兵于荆州。 晋穆帝永和年间,桓温由于势力庞大,又萌生了打破皇权与世家大族实力均衡的企图。当时他出任景州刺史,永和二年冬,桓温沿长江而上,讨伐建立在四川的成汉政权,灭亡成汉,此次大胜使桓温威望极大提高。

到了东晋后期,加强皇权,建立一个有力的政权的条件开始形成。桓温是有能力、有抱负的士大夫,在当时也具备了一些条件,通过北伐来不断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集中各种政治资源,曾一度将洛阳控制在东晋手中将近十年。然而第三次北伐前燕失败,威望大跌,为了尽快取代司马氏。 371年,桓温废掉了皇帝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

在皇权岌岌可危之际,另一个世家大族的代表站了出来 —— 谢安。 谢安四十岁后才应桓温之请,出任大将军司马,但随着桓温取代司马氏意向越来越明显,桓温与谢安逐渐成为政治对手。谢安在斗争中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 372年,司马昱病死,桓温也已经六十岁,加快了篡位步伐,要求新皇帝司马曜给他举行加九锡礼。谢安以九锡礼的策命之文写的不合格为由,让其一遍遍修改,直到桓温离世。

桓温逝世后,东晋军队失去了领军人物,前秦苻坚出动一百多万军队杀向东晋。谢安、谢玄、谢石等挺身而出,成为抵抗前秦的领军人物。 大战前夕,两军隔淝水相望,谢玄任前线指挥,为淝水之战。东晋得以继续生存,然而外部压力减退之后,内部矛盾却明显地加剧了。昔日的平衡牵制难以维系,门阀政治赖以生存的土壤也不复存在。 淝水之战是贵族政治最后的挽歌。

不久,谢安下野,他招募北方流民成立的北府军后来也成为了门阀政治的掘墓人。 396年,司马德宗即位,六年后荆州刺史桓玄(桓温的庶子)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国都建康。 403年,桓玄逼迫司马德宗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国号楚。 404年,出身北府军的建武将军刘裕起兵反对桓玄,很快攻入建康,重新迎回司马德宗。 不过,刘裕不是世家大族,他的行为也不是为了保持世家大族和皇族势力的平衡,而是为了取而代之,建立刘宋王朝。 从此,寒族开始冲击士族统治,标志着东晋门阀政治的正式结束。

以王谢为首的四大家族,他们开创维系的门阀政治,在中原大乱时保证了东晋的百年偏安,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为北方难民和南方人民赢得了稳定的生存空间。 皇权与贵族共治天下,是先秦贵族政治的回光返照。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专制皇权,实现了权力制衡,从而激发了魏晋士人自由的个性与思想,吹起魏晋风度池水的又一层波澜。 由于高标郡望、门风优美,也促进了文学与艺术的高度繁荣,东晋不是政治强盛的时期,却是文学艺术极为兴盛的时期。 但门阀贵族终究不可能开辟出新的制度,只想苟且偷安、维持现状。随着外界形势的变化,门阀政治终将走向终结,开始回归传统皇权政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