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起源

1. 中华道路

中国的历史,丰富而多彩,曲折而灿烂,绵延而不断,历久而弥新。

思想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东西方群星璀璨,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等,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或联袂登场,或接踵而至。在西方,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东方则称为百家争鸣。但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这个时代都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

墨家在纷乱的战火中,更像一个苦行僧团体,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非攻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的思想;主张依法治世的法家;将世间一切变法归于阴阳五行的阴阳家;而这些学派都和儒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孔子被后人奉为万世师表。 孔子在世时,他的主张始终不能被各诸侯国所用,颠沛流离。孔子逝世一百多年后,亚圣孟子再次行走在宣扬儒学的道路上,但他的仁政主张仍然没有被任何一位君王接受。接下来的岁月里,儒学依然没有成为治世之学,甚至内部也出现了裂痕。大儒荀子的弟子李斯更因为主导焚书坑儒而被众多儒生视作最大仇敌,秦朝时期,儒学坠入深谷,儒家思想似乎要永远淹没于历史烟云之中。

焚书浩劫十八年后,刘邦再次祭祀孔子。不过当时汉王朝需要休养生息,道家思想更加适宜汉初的统治者。到了汉帝国建立六十多年后的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应运而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也汲取各家思想后,一跃而为经学,自此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东汉后期,佛教已经开始传入中国,盛唐时期,儒 佛 道均活跃在政坛与民间。但随着唐王朝的衰落,数百年战乱不已,当中国再次建立起一个局部统一的王朝宋朝时,一大批儒学家再次应运而生。其中以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为代表的儒家新学说,被称为程朱理学。理学继续秉持以礼治国的儒家基本思想,使宗法、贞节、孝道等观念大行其道,成为最能稳固宋朝统治的官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由此再度创新。

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到了明朝前期,程朱理学被凝固在了刻板的书本当中,曾经活跃的思想已经变得保守与僵化。此时的儒家思想需要展现出它强大的生命力和青春气息。 在大多数科举士子陈陈相因,谨守朱子门户之时,一位十六岁的狂狷少年已游历了北部边塞,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他就是王守仁。不羁的个性注定了他坎坷而传奇的人生,也在助推着一位儒家圣者的诞生。丰富的阅历和不辍的思考,让王阳明在儒 释 道之间有了崭新的领悟,他不拘于程朱教条,持续推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等命题,构建起了阳明心学,完成了儒家思想的又一次自我更新。

制度

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儒 法 释 道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演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些思想广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止、礼仪道德、政治观念,影响着诸多政权的盛衰兴亡。 公元前361年,精通法家刑名之术的商鞅,向秦孝公提出了以法家为指导的变法强国之术,得到秦孝公的认同。商鞅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并得到实施,使秦国成功崛起,在商鞅变法一百三十八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强大的秦朝。然而严刑峻法同样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这也昭示着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不能仅仅依靠严峻的法律。从周初到秦亡,经过近千年的探索,以礼治国 以法治国,两种方案均已提出并实践,但如何成功地将两者有机结合,使之合理地治国安民,这些问题秦始皇没能解决,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没有完全解决。汉武帝晚年,好大喜功的国策弊端丛生,农民负担越来越重。一度强盛的汉朝走上了重蹈秦亡覆辙的危机边缘。公元前89年,汉武帝深刻反省和检讨自己多年所犯的错误,颁布了轮台诏,宣布了与民休息 思富养民的新国策。

千古一帝的哀痛之诏,不仅挽救了即将覆亡的西汉王朝,它也为如何治国理政打开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的执政者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中国的政治制度逐步得到成熟与完善。为了促使百姓垦荒种田,均田制在北魏时期颁布执行,并被隋唐所继承。三省六部制作为中国政治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在隋朝被确定下来,隋朝开启了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方式。制度的完善,人才的涌现,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唐王朝社会稳定 国富民强 思想开放 文化繁荣,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又一个文明高峰。

但唐王朝同样做不到长治久安。封建制度的本质是专制主义,如果中央集权出现衰落,或者皇帝本人出现昏庸,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坚持下去。 从乱世走出来的赵匡胤,只用了十二年的时间,就通过陈桥驿兵变实现了黄袍加身。五代十国时期,兵变与政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如果这个问题无法解决,中国将可能永远分裂而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赵匡胤接下来的做法才显示了一位开启伟大王朝的帝王风范。宋太祖在政治 军事 财政各方面,通过推行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遏制了兵变,实现了国家的长久统一,终结了历史的轮回。为了压制武夫悍将,宋太祖将一大批文臣放在重要岗位,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使整个国家重新稳定下来。

其实无论是重用文臣还是武将,在中国历代政治中,都有一个顽疾,就是腐败。腐败解决不了,任何强大的根基都会腐朽坍塌。曾经深受元代官员腐败盘剥之苦的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就采取高压态势反腐,不惜使用酷刑来惩治贪官。效果非常明显,一时世风丕变,无不洁己爱民,但贪腐和反贪腐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是是否坚决执行制度的问题。腐败与封建制度与生俱来,朱元璋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遏制住腐败,当崇祯皇帝最后时刻来临时,所有官员早已不见踪迹。这位勤勉的皇帝只能以血衣遗诏表达对腐败官员的痛恨。

战争

在中国的历史上,王朝的衰亡不断地上演,当后庭花的悲剧在陈朝后宫不断响起,陈后主已离亡国不远。当商纣王相信只要天命护佑他就可以肆无忌惮地荼毒生灵的时候,商朝的灭亡也就同样在所难免。政治的腐败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计划,当矛盾不可调节的时候,残酷的战争往往成为唯一的解决之道。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集结大军即将出兵伐商,占卜兆相并不吉利,但周武王果断下令出兵。牧野之战随即打响,周军大获全胜,周朝从此取代商朝。周武王冲破了夏商以来奉行的天命观,使中国人从迷信天命鬼神的世界中走出来。注重伦理道德的周礼出现了。

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战争不仅以最激烈的方式改变着中国人的天命观和世界观,同时战争更以超乎寻常、摧枯拉朽的力量考验并塑造着这个伟大民族的性格。两千多年前,一个重要的战争从一个谋略开始酝酿。汉武帝设计马邑之谋,意在全歼匈奴大军,然而匈奴首领察觉到了埋伏的军队。汉武帝选择了与匈奴开始决战,从前133年开始,汉匈之间开始了长达五十二年的战争,汉南 河西 漠南三大战役随之开启,李广 卫青 霍去病等英雄先后诞生。三大战役后,汉朝基本解决了匈奴的边患问题。 战争不仅考验着战场上的将士,同样考验着整个民族,战争全面爆发后,军需供应花费巨大。在极艰难的情况下,汉武帝没有妥协,通过财政改革,汉王朝重新集结起强大的国力。在荒漠中,汉朝与匈奴进行过西域有史以来最长 最大的阵地战,匈奴就此臣服,汉朝控制了西域之门。

对外交流

自古以来,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开拓精神和对外交流的愿望,丝绸之路最早便是由中国人开拓出来的。前138年,张骞踏上了凿空的征程,在长达二十三年的艰苦探索中,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终使中原与更远的中亚 西亚 欧洲 非洲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也没有停止过,汉朝时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形成,元朝时航海黄金时代到来,海上贸易空前活跃,为明朝早期对外交流奠定基础,最终产生了世界航海史上更璀璨的奇迹,郑和下西洋。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但并没有征服和侵略其他国家。

民族

中国人探索 创新 包容 开放的精神风貌,也在一个个开放的都城中得到彰显,盛唐长安 北宋汴梁 元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 最文明的都市。盛唐长安人口达到一百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外来人口众多,这也造就了长安城独特的魅力。

公元493年9月,北魏孝文帝亲率三十万大军和文武朝臣开始了南迁之旅,最终如愿迁都中原腹地洛阳,由此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孝文帝带头与当地汉族通婚,规定汉语为官方语言,将鲜卑族姓改为汉姓,将迁到洛阳的鲜卑人籍贯改为河南郡洛阳县,由此激烈的改革计划了各种矛盾,北魏政权迅速消亡。然而鲜卑族群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当中,并与这片土地世代生息繁衍。

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松赞干布的夫人,她的嫁妆包括了布匹 纺织工具 作物种子,陪嫁队伍包括了铁匠 木匠等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为五百年后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元1124年,金灭辽之后,耶律大石不得不带领部下奔向西部,这是一个痛苦的旅程,重重艰险横亘眼前,延绵不断的雪岭,广袤无际的荒原,风沙漫天的沙漠,都是他们必须克服的困难。他们越走越远,最终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古城巴拉沙衮,建立了西辽。然而这里并不是他们最终的心灵归宿,耶律大石这位辽朝的状元,虽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但最终成为漂泊海外的游子。如今,吉尔吉斯斯坦契丹部落的人口达五十多万,距离先祖离开中国已近千年,但他们仍然保留着祖辈留下来的生活习惯,他们依然遥望着东方,寻找心灵的归宿。

中国是具有强大向心力的土地,在这种向心力的驱使下,民族的团结,版图的统一,是人心所向。不管在什么时代,统一的意识已经深深融入到各民族的血液当中,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总是无法分割,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这片神奇的土地有着无数美丽的传说,也诞生了无数的英雄,他们都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这片土地,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穷的英雄魅力。


2. 中华先祖


3. 农业起源


4. 文明起源


5. 邦国时代


6. 夏王朝觅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