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商 (约公元前1600 - 约公元前1046)¶
约前1600年,鸣条之战,商汤灭夏自立。
7. 殷商兴亡¶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这是《诗经》商颂中的一首诗《玄鸟》,描写商族始祖契。契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商地。这个以商为族名的上古部落,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约前1600年创立延续五百多年的商朝。
成汤革命¶
夏朝国势曾如日中天,但自从孔甲当王便日趋衰微,他不理朝政,迷信鬼神,致人民怨恨,诸侯反叛。在夏的诸侯国中,商的势力逐渐壮大,到十四世汤继位商侯,正逢末代夏王桀暴虐无道,天怒人怨之时。汤利用这个有利时期,开始做灭夏准备。 改朝换代并不容易,不仅要有杰出的首领,还要有得力的辅佐。辅佐及时出现,一个是伊尹,一个是仲虺。相传今河南开封市空桑村就是伊尹的出生地,伊尹出生于奴隶之家。伊尹有远大志向,志在消灭暴虐无道的夏桀。后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商汤身边,做商汤的厨子。汤很快发现伊尹是个难得的人才,任命他为右相。
此时尽管诸多诸侯背心,但仍有跟随夏朝的诸侯,尤其是东部地区的豕韦、顾、昆吾三国,与商国临近,于是商汤决定剪除这三个羽翼。然而就在商汤筹划东征豕韦,夏桀得知商汤一直在扩大自己的势力,便以借口召商汤入朝,将其囚禁在水牢里。伊尹和仲虺以财宝换回商汤。商汤趁夏桀东征的机会,相继灭掉豕韦、顾、昆吾三国。前1600年,见时机已到,汤起兵伐夏。大军长驱直入,在今河南封丘东的鸣条之野与夏军相遇,展开决战。 战前商汤宣读了一篇伐夏檄文,《汤誓》,夏军溃败,汤安抚夏朝臣民后,就地举行祭天仪式。他告诉大家,桀罪恶滔天,夏朝气数已尽,正式宣告夏朝灭亡。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就此结束。
商汤声威迅速播达四方,各地诸侯 方伯 大大小小氏族 部落酋长,纷纷前去朝贺,表示臣服于汤。 《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商朝势力所及远远超过夏朝。
商汤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实施改朝换代的措施,改正朔,易服色,由夏朝尚黑改为尚白。并命人将夏王朝振国之宝,九个铜鼎搬到商都。
鼎是我国青铜文明的代表,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迁于商第三年,商汤病故,数十年后,已逾百岁的伊尹去世。太甲即位后,不理朝政,耽于享乐。伊尹放逐太甲三年,后太甲悔过自责,伊尹重新迎回太甲,让他重登王位,太甲痛改前非,以德治民,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伊尹放太甲也作为千古佳话记录在史籍中。
盘庚迁都¶
商王王位一路下传,到中期盘庚即位,此时商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国势衰微。盘庚在就位十几年内做了很多改变,却仍无法改变衰败局面。盘庚考虑挽救之法,决定效法先王,实行自汤以来的第六次迁都。盘庚在迁都前后对商民进行三次训话,这就是《尚书》中《盘庚》上中下三篇,大约在前1320年到前1300年,商王朝迁都至殷。盘庚迁都以后的商朝时代叫作殷商时代。今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是二十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共出土甲骨约十五万片,人们对殷墟的发掘从未停止。大量甲骨 青铜器 玉器等珍贵文物浮出地表。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的都城遗址。
武丁盛世¶
迁殷后,商王朝逐步走向繁荣。之后武丁即位,任贤臣,国家兴旺发达起来,武丁妻子妇好是非常活跃的女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英雄。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独立的封邑。在贤臣辅佐下,武丁对内整顿吏治,改革税收,发展农业生产,国家逐渐富强;随之征讨四方,武功赫赫,商王朝国力达到历史鼎盛期,史称武丁盛世。
事物到达盛极的时候,往往就是衰落的开始,就在武丁盛世,商朝的掘墓人周族逐渐出现在历史的地平线上。古书记载,周族祖先历任尧舜和夏的农官,周族因此擅长农业。后来周人迁到今陕西岐山扶风间的周原地区,利用那里的优越自然条件,逐渐发展起来。
商王位传至第二十八任君王武乙,此时商周关系融洽,武乙授予季历征伐大权,季历于是西征北伐,声威大振。后武乙儿子文丁继位,猜忌周,趁季历来朝进贺时将其囚禁,季历气急交加死在商都,此后商周关系进一步恶化。
纣王¶
商王位又一任后,商朝最后一任君王帝辛继位,即商纣王。继位之初,他励精图治,有过一番作为。他一直想效仿先祖高宗武丁,建立不世之功。季历死后,姬昌继位为周侯,决心为父报仇。他韬光养晦,笼络人心,以图大事。 帝辛一心想除掉姬昌这个心头大患,苦于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一次崇侯虎听见姬昌说帝辛坏话,报告给帝辛,帝辛慑于周在西部的势力,没有杀姬昌,而是将其囚禁起来。
姬昌被囚期间,用蓍草仿照伏羲演绎八卦,由此推演出六十四卦,这就是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 姬昌被囚七年后,在周大臣奉献美女珠宝的诱惑下,帝辛释放姬昌。 回到周地的姬昌更得民心,四方人士纷纷投奔,这是,一个重要人物的加盟,引导了历史的走向。他就是被儒 法 兵 纵横诸家皆追为本家,被尊为百家宗师的姜子牙。史书记载,姜子牙博学多闻,后出仕辅佐姬昌。
此时帝辛众叛亲离,远贤臣,亲小人,对反对他的臣僚加以酷刑。比干看到帝辛暴虐,去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被帝辛杀死。后来无人敢反对帝辛,帝辛日渐沉迷酒色,常做彻夜之欢。 姬昌儿子姬发即位,在众臣辅佐下,周势力继续强大。姬发认为时机终于成熟后,于前1046年正月,亲自率领军队伐商。帝辛十分惊恐,此时商王朝大部分兵力在征伐东夷的路上,他匆匆召回大军。而此时各路诸侯纷纷加入周军,兵临城下,而此时商朝大军仍未赶回。帝辛只能集结奴隶 犯人等乌合之众,开赴前线与周军决战。商周两军在牧野决战,商军中的奴隶倒戈相向,很快战争分出了胜负。帝辛躲进鹿台,将美玉宝器放在身边,自焚而死。共历31任君王,前后五百余年的商朝正式宣告灭亡。享祚八百多年的周朝自此开始。
8. 商代文明¶
9. 武王克商¶
西周 (前1046 - 前771)¶
10. 周公摄政¶
11. 周王室的衰落¶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最早用礼仪思想来治理国家的就是西周。然而,当信义之本开始被自己漠视和背离时,整个王朝的根基也开始受到腐蚀。最终,外患内乱的合力导致了周王室的衰落。
周穆王¶
经过数代经营,西周在周穆王时期达到顶峰,国家各项礼仪制度已然定型,整个社会秩序稳定,国力强大。作为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周穆王到处征讨巡游,肆意炫耀王朝的武功和实力。然而,王朝的危机正是在这繁华下渐渐生成,而其起源和周穆王征讨西部部落戎狄有着重要关联。
西周时期,见诸史籍的蛮 夷 戎 狄等周边族群有不下数十种,这些周边族群与华夏族群的关系简称为夷夏关系,西周国力强大,许多周边族群臣服于周朝,按照规定定时上供。然而这种关系在周穆王时受到巨大破坏。 周穆王好大喜功,打算进一步控制戎狄,他以犬戎首领不按时朝见上贡为名,征讨犬戎,炫耀兵威。这种行为不仅引起戎狄部落的普遍抵抗,也引起周朝内部有识之士的担忧。周穆王不听进谏,率大军出征,走上了两面不讨好的道路。失败,则蒙受巨大耻辱;胜利,也只能落得失德的名声。耗费了巨大的军力、物力后,周穆王只带回四只白狼,四只白鹿,而戎狄部落从此不向周朝供奉,也断绝和周朝正常往来,友邦成为仇敌,从此戎狄一直伺机报复。
周穆王在位长达五十五年,好游猎,四处征伐,在表面强盛的背后,为周王室埋下了种种隐患。穆王死后,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位依次继位,被称为中期四王,中期四王只能守成。 周穆王西征后,戎狄部落不断强大,反过来不断侵扰周朝,周人深以为苦。更要命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外部祸患更具杀伤力的隐患开始出现,周朝内部出现了危机。 通过分封和宗法制度,西周建立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格局,借助诸侯的辅助,周王室实现了对一个领土广大王朝的掌控。然而西周分封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赋予了诸侯高度自治权力,在其诸侯国内有独立的行政和军事权力,很容易发展自己的实力。诸侯实力的增强,一方面能向周朝提供更强的保证,但另一方面,诸侯离心力也不断增强。
西周中期时,已经出现了土地的租赁、转让和买卖现象,随着土地的封赏,周王室能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王室财产规模逐渐减小,实力和地位都受到影响。 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宗法制,然而随着世代的增加,地方诸侯和王室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亲密的君臣关系不断削弱。好在周公所设的礼仪制度已深入人心,如果周王室一直保持礼仪信义,诸侯仍不敢违抗周王朝的命令。
经过两百多年统治之后,周王朝统治越来越混乱,第九代天子周夷王,是凭借诸侯拥立才从死去的叔叔周孝王手里夺过政权,因此周夷王在诸侯面前摆不起架子。按礼仪规定,周天子接见诸侯不下堂,然而周夷王开始下堂接见诸侯,这就是后人认为的周天子失礼之始。
周厉王¶
周夷王儿子周厉王接任,新君主意志刚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改变政治困局,重新树立周王室的权威。周厉王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政策,即"王室专山林川泽之利",重申把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所有,这直接触犯了国人利益,引发国人怨言。在矛盾加剧的情况下,周厉王进行了最独裁最强力的控制,他在全国实施无所不在的恐怖监视政策,只要有说闲话抱怨的人,一经发现,立刻处死。一时人人自危,周厉王很是得意,以为自己已经使周政权最为强大了。然而,异常的沉默中正酝酿着最可怕的反抗。
周厉王的政策不仅侵犯了平民的礼仪,也侵犯了贵族的礼仪。前841年,不堪忍受的周人发动暴动,冲向王宫,要杀死厉王。周厉王仓皇出逃,一路无人收留,最终一直东渡黄河,逃到位于今天山西霍州的彘地。在此,周厉王默默无闻地隐居了十四年,旁观着周王室继续衰落,最终郁郁而终。清华简里的材料指出厉王时也有外患的困扰。
周宣王¶
愤怒的国人想要处死厉王的太子静,紧急关头,召(shào)公用自己的儿子替下了太子静。厉王出逃后,谁来填补权力真空,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大臣召公和周公二人联合执政,这就是共和行政。前841年,这个中国历史上开始有确切年份的纪年,被称为共和元年。另一种说法是由一位被称为共伯和的诸侯到中央摄行王政,清华简等文献中也有类似说法。但遗憾的是,这些说法都没有足够的文献来佐证,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也见不到共和纪年,始终以王年纪年。共和行政的真相,至今仍是一个谜。直到周厉王在彘地去世,太子静即位,是为周宣王。
从小历经坎坷,即位后的周宣王励精图治,努力重振朝纲。他曾有效地调度起各种力量,先是依靠附属周朝的秦人抵御戎狄,等积蓄力量后,宣王亲征,最终迫使戎狄远去。这段时期,有过几十年的宣王中兴。宣王后期,对外战事一再失利。王室控制的人口不足,以至宣王打破祖宗成法,登记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总数,补充兵力。这位中兴之主到了晚年,再也无法阻止王室的颓败之势,不安的情绪在王朝中涌动,甚至因为童谣而杀一对买卖民谣中物件的夫妇。
周幽王¶
前781年,宣王之子周幽王即位,然而此时重大的自然灾害连续爆发,令周王朝雪上加霜。周幽王却没有忧患意识,而是信用小人,摒弃贤臣,荒废朝政。他把大臣的劝谏抛诸脑后,想着怎么让宠妃褒姒开心,甚至因此烽火戏诸侯。此后,周幽王废除了正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王后和太子逃离皇宫后,幽王依然不依不饶决定杀掉逃到申国的王后的太子。申后是申国国君申侯之女,幽王强迫申侯交出太子,最终使得申侯成为周王朝最大仇敌。 前771年,申侯联合曾国以及西北的犬戎部落,大举进攻西周,犬戎部落一直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很快兵临城下,失信诸侯的幽王没有得到任何支援,犬戎在骊山脚下杀死了周幽王,捣毁了镐京宗庙宫室,带着美人褒姒和大量战利品归去,繁盛的西周王朝就此灭亡。
迁都洛邑¶
前770年,登上王位的太子周平王宜臼在郑武公 晋文侯 秦襄公的护送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宗周的贵族大臣们随同前往。临行之时,周平王封护送有功的秦襄公为诸侯,封赐的土地是被犬戎占据的西周故地。周平王许诺,如果秦能够赶走犬戎,就领有其地,此时狼狈的周王室已经拿不出真实的土地封立诸侯了。直到二十一年后,秦文公才从犬戎手中收复岐周故地。
另一位护送有功的郑武公,与周王室关系一直十分亲密,犬戎入侵西周时,郑武公的父亲郑桓公是宣王的庶弟 (同父异母的弟弟),被宣王分封到郑地。犬戎入侵时,郑桓公力战而死,王室将郑国视为最重要的部属。然而,随着双方实力的改变,彼此的关系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郑桓公 郑武公和其子郑庄公,合称为郑氏三公,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最为倚重的诸侯。河南新郑即是东周郑国所在地,在此出土了九鼎八簋,在周朝时是王权的象征,同时还出土了大量兵器,这说明随着实力的增加,郑国国君与周王室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由亲密的依从关系,逐步变为对权力和地位的争夺。 春秋初郑国军事力量十分强大,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范围,对周王室形成半包围态势。郑庄公时试图挑战周王的权威,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即位后,剥夺了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因此不再朝见天子,怒不可遏的周桓王引兵讨伐郑国。 前707年,两支军队在郑国对战,周军打败,周桓王被射伤肩膀,此后周王所能控制的范围仅限洛邑四周,各诸侯国不再定期向周王述职纳贡,周王室收入日渐减少,经常向诸侯求车求粮,失去了昔日的尊严。
周王的时代正在结束,英雄辈出、群雄逐鹿的时代呼之欲出。在接下来这个仍然被称为周的时代,昔日的辉煌已成为永远的回忆。在勉强维持中,周王的身影实际上已渐行渐远,逐渐成为群雄的依附,最终沦为诸侯争霸的模糊背景。 然而,周王室曾经的辉煌,特别是周朝的礼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